日本“箱根驿传”大赛。
“在迈出第一步之前,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人。无论我什么时候开始,还是结束之后,我总会有一个伙伴在等着我。艾克登就是这样一个游戏。”
日本作家三浦紫苑在《强风》中描述了日本大学接力赛略带激情的“接力赛精神”。如今,这种办学文化正在中国大学中孕育。
上周末,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等16所高校的跑队在分站比赛近一年后齐聚黄浦江畔。 10名队员,100英里(约160公里),大家在2017年中国大学生百英里接力决赛中为“母校的荣誉”拼命奔跑。
事实上,日本之所以拥有如此深厚的跑步文化,能够源源不断地从民间向奥运会输送优秀的竞技人才,就在于高校中有着近百年历史的“接力赛”比赛。如今,这种长跑接力赛制已被“复制”,同样的跑步文化能否在中国校园扎根?
上海海事大学长跑队。
中国版“箱根驿传”用跑步热反哺大学
戴着一条写有大学名字的丝带,穿着同样的跑步装备,当他冲到舞台尽头时,还有另一个队友在等着他,他不断地鼓励前面的队友,而当最后一个队友冲过时冲过终点,所有的队友都冲上前去,欢呼着……
这是2017年中国大学百里接力赛在上海黄浦江畔留下的激情场面。
或许了解跑步文化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场景与日本关东地区每年上演的“箱根驿传”非常相似。
每年一月,日本最重要的三项“迎新”活动中,压轴的就是大学生接力赛“箱根接力赛”。
电影《强风》讲述了一群学生参加“箱根接力传”的故事。
这项诞生于1920年的校际比赛,分为5个赛段,从神奈川县箱根町到东京大手町,共计109.9公里,为期两天。观看这场比赛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一种仪式。
有着93年历史的“箱根驿传”无疑是日本大学生跑步圈最重要的赛事,但事实上,据日本媒体报道,日本全国每年都会有超过1600场类似的校际跑步比赛。其中许多已有20多年的历史。
正是得益于这种校园跑步文化,日本人对跑步如此痴迷,水平也非常出色。以刚刚结束的日本上尾半程马拉松为例。 62人进入65分钟大关,50人进入64分钟大关。无论用哪种方法来计算,这些运动员的万米水平都在30分钟之内。
如今,“箱根驿传”的形式也在中国被复制。
女选手梅洁。
“其实,正是因为我们想参加这次比赛,所以我们在校园里组建了这样一个长跑队,并号召大家一起跑。”在与澎湃新闻记者聊起参加比赛的经历时,上海海事大学长跑队领队吴达分享了队友们的励志故事。
他们队里唯一的女队员梅洁一开始连5公里都跑不了。不过,因为热爱跑步,希望“为学校争光”,她从3月份开始日复一日的训练,早上6点就跟着老队员跑步,然后每周有两次规定的训练……
她刚开始跑5公里,8个月后,她现在已经是一名优秀的半程马拉松运动员。
在这场大学百英里接力赛中,梅杰的故事并不是孤例。据主办方介绍,预赛的多所参赛高校因为这次活动,在校园内组建了自己的长跑队,然后定期进行训练。
“现在很多大学生躲在宿舍里打游戏,但因为组建了跑步俱乐部,所以愿意花时间跑步。”这是吴达在与队员们一起训练的几个月里最切身的感受。 “现在长跑队伍已经有100多人,而且还在不断扩大。”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团队。
「这个游戏比箱根更有优势」
民间跑步赛事“反哺”校园体育,这也算是近年来国内跑步热潮给全民健身带来的红利。
受跑步赛事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开始自愿组织跑步俱乐部,而那些已经有跑步团体的高校在训练上也变得更加专业、更加科学。
在中国高校百英里接力赛中获得冠军的复旦大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复旦大学日月光华队”10人队伍,实际上是一支数百人的业余路跑大军,名为“快乐跑协会”。这个团队聚集了对路跑感兴趣的在校学生、校友和教员。成立两年来,每周练习两次,每节课至少两个小时。
复旦大学获得冠军。
为了这场“事关母校荣誉”的比赛,他们的“金牌教练”原上海田径队中长跑教练、复旦大学副教授杨军专门研发了一款为他们制定特殊的培训计划。
“杨教练对我们的要求非常严格,比赛规则一出来,我们就组织了几次训练,赛前还进行了16公里的试跑。”
复旦大学2007级硕士生徐新平夺冠后,将这归功于教练的专业指导,“杨教练每天的训练几乎都是细致的,根据能力要求做不同节奏的跑、慢跑或混合。每个团队成员的氧气。”
日本“箱根驿传”的参赛者。
作为预赛和决赛的冠军,这支复旦大学代表队最大的不同在于,队内的参赛选手大部分都是校友。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各异,但联系他们的是“希望通过跑步为母校争光”。
“这或许就是这场比赛相对于箱根接力赛的优势吧。”同为冠军队的复旦“1996级学长”邹悦告诉澎湃新闻,复旦百里接力赛与箱根接力赛最大的区别在于,该赛事允许校友参加,“如果不是的话”如果不是跑步,我可能不会认识这么多后辈和优秀的前辈。”
两个月的备战期间,邹悦等人因为跑步从队友变成了朋友,互相交流,分享跑步之外的各种信息。
这或许是跑步的“社交性”的体现。
未来,中国的大学是否也会有类似“箱根接力赛”那样的激情跑步文化?
“我们都自费参加”
中国版的“箱根驿传”能否像日本的“驿传”一样,在校园培育跑步文化,进而传播到全社会,还是个未知数。
毕竟“中国大学百里接力”这个私人赛事的IP才积累了两年。从最初的19支队伍参加一场决赛,到全国4个分站105支高校队伍参赛,历时200多天,已经是一个进步了。
“箱根接力赛已有近一百年的历史,现在提倡的是竞技文化。但我们才刚刚起步,首先应该培养健身文化。”比赛每一步的负责人马景伟告诉澎湃新闻。
经过近百年的积累,箱根驿传每年都能吸引近百万观众沿途加油,收视率也始终保持在25%左右,仅次于日本人每年必看的红白歌海祭。新年。
从1920年安特卫普奥运会到2012年伦敦奥运会,共有来自17所大学的69名运动员从“箱根接力赛”走向了奥运会。
然而,在中国,像中国大学百英里接力这样的私人赛事仍处于起步阶段。
“因为是私人比赛,来上海参加的路费都是我们自己付的。”西北农林大学队长周金华在带领球队进入前三名后坦言,“连校旗都是从其他俱乐部借来的。的。”
一方面,赛事转播宣扬“为母校争光”,另一方面,大部分代表队学生自费参加比赛。
“这样的跑步文化肯定需要时间去培养,我们也希望更多的高校能够关注。”马景伟告诉澎湃新闻,他们下一步的目标是联系官方机构,让更多的学生关注跑步。
或许,让那些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为了“学校荣誉”而训练跑步,比“强迫每个学生毕业前跑10场马拉松”更适合培养校园跑步健身文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zsbc.com/html/tiyuwenda/7075.html